家人们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,今儿咱必须好好唠唠一个真正的 “逆袭狠人”—— 曹德旺!这老爷子的人生故事,比电视剧还跌宕起伏,比励志小说还带劲!年轻时凌晨三点蹬着破自行车,跑几十里地去卖水果,一天就赚 2 块钱,连顿热乎饭都未必能按时吃;后来愣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,把小生意做成了大事业专业在线股票配资网,成了身家百亿的 “中国玻璃大王”,让咱中国的汽车玻璃卖到全世界,连老外都得竖起大拇指!咱就用咱东北这接地气的嗑,把他从底层摸爬滚打到商界大佬的每一步都掰开揉碎了说,看看这 “硬核大爷” 到底是咋把苦日子熬成甜,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!
一、凌晨三点的 “水果奋斗记”:破自行车载 300 斤货,汗透衣裳只为 2 块钱
咱先从曹德旺 20 岁那年说起,那是 1966 年,正是咱国家日子还挺紧巴的时候。曹德旺这小伙子,看着还带着点青涩,肩膀却已经扛起了养家的重担。那时候他家条件差,爹妈身体也不算好,弟弟妹妹还小,全家的吃喝拉撒,基本都指望他这根 “顶梁柱”。
展开剩余94%每天天还没亮,星星还挂在天上闪悠,村里的鸡都没打鸣呢,曹德旺就从那铺硬邦邦的土炕上爬起来了。穿上打了好几块补丁的旧衣裳,揣上两个干硬的地瓜馒头,再拎着一壶凉白开,就直奔院子里那辆 “老爷自行车”—— 那车啊,真是除了铃铛不响,哪儿都响,车座子磨得发亮,车轱辘上的花纹都快磨平了,可就是这破车,成了他谋生的 “宝贝疙瘩”。
他要干啥去?赶几十里路去福清县城的水果市场抢货!那时候想赚点钱可太难了,果农们都是天不亮就推着板车、赶着驴车往县城运水果,去晚了要么好货被人挑光了,要么价格被抬得老高,根本没利润可赚。曹德旺心里门儿清,要想多赚俩钱,就得比别人更拼、更早。
凌晨 3 点,他准时跨上自行车,后座两边绑着两个大竹筐,每个筐都能装百十来斤水果。从他老家高山公社到福清县城,全是坑坑洼洼的土路,还有好几段上坡路,有时候遇上雨天,路滑得能摔跟头,他就得推着车子一步一步往上挪。那时候没有手电筒,就靠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照亮,冷风嗖嗖地往脖子里灌,冻得人直打哆嗦,可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:赶紧到市场,抢最好的水果!
等赶到县城水果市场,天刚蒙蒙亮,市场里已经挤满了人,吆喝声、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。曹德旺顾不上擦汗,赶紧扎进人群里,跟果农们打交道。你别瞅他年轻,那嘴皮子溜得很,讨价还价的本事可不是一天练出来的。看见卖苹果的大爷,他凑过去:“大爷,您这苹果看着就甜,红扑扑的,可我瞅着筐底有俩小磕碰的,您便宜点,我把这筐全要了,您也省得再摆摊了!” 看见卖橘子的大婶,他又笑着说:“婶儿,您这橘子皮是厚了点,可我知道您家橘子甜,我多拿两筐,您给个实在价,下回我还来您这儿买!”
凭着这股机灵劲儿和实在劲儿,他总能以最低的价格把水果收下来,两个大竹筐塞得满满当当,跟小山似的,自行车都被压得 “吱呀” 响。可这还不算完,买完水果,真正的 “苦差事” 才刚开始 —— 他得马不停蹄地往回赶,回高山公社把水果批发给当地的小商贩。那时候没有冰箱,水果放久了容易坏,必须赶在当天把货清出去,不然就得赔本。
中午的太阳毒得能晒脱皮,柏油马路都被晒得发烫,曹德旺骑着载满 300 斤水果的自行车,汗珠子跟断了线的珠子似的,顺着脸颊往下掉,砸在衣服上,很快就把衣服浸透了,湿了又干、干了又湿,衣服上结出一层白花花的盐霜。渴了就猛灌几口随身带的凉白开,水早就被晒得温乎了,喝着也不解渴;饿了就啃几口干硬的地瓜馒头,噎得直打嗝,也只能硬咽下去。
等赶回高山公社,把水果批发给小商贩,天都黑透了,星星又挂上了天。他累得瘫坐在地上,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,掏出兜里的钱数一数,一天忙下来,也就赚 2 块钱。这 2 块钱,在当时勉强够全家几口人买米、买盐,连买点肉都得琢磨半天。可就是这每天 2 块钱的积累,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,也磨出了他能吃苦、不服输的性子。
那时候谁能想到,这个骑着破自行车、汗流浃背的小伙子,日后会成为跺跺脚就能让中国商界抖三抖的 “玻璃大王”?说出来都没人信,可曹德旺就是从这最苦、最累、最不起眼的日子里,一步步熬了过来,为后来的逆袭埋下了伏笔。
二、童年的 “过山车”:从富家子弟到一贫如洗,14 岁辍学扛起家
其实曹德旺小时候可不是苦出身,反而算是个 “小少爷”。1946 年他出生的时候,家里条件老好了,他爹曹河仁以前在上海做生意,还是永安百货的股东 —— 那永安百货,在当年可是上海响当当的大企业,相当于现在的 “奢侈品商场”,能在那儿当股东,家底有多厚可想而知。
那时候曹家在上海住洋楼,家里有佣人,曹德旺小时候穿的是绫罗绸缎,吃的是细米白面,玩具都是从国外进口的,出门还有黄包车接送,活脱脱一个 “富家小少爷”。他爹对他也寄予厚望,从小就教他读书写字,希望他以后能继承家业,成为有出息的人。
可天有不测风云,1949 年前后,时局一乱,上海的生意不好做了,曹德旺的爹决定带着全家迁回福建福清老家。当时全家坐船走,值钱的家当 —— 金条、银元、绸缎、古董,都装在另一艘货船上,本想着到了老家,凭着这些家当还能接着过好日子,没成想,载着全部家当的货船居然在海上沉了!
那可是曹家一辈子的积蓄啊!他爹在码头苦等了好几天,每天都往海边跑,望眼欲穿,最后只等来船运公司一句冰冷的话:“船沉了,啥都没捞着,你不用等了。” 听到这话,他爹当场就瘫坐在地上,半天没缓过神来。一夜之间,曹家从富裕人家变成了一贫如洗的穷光蛋,从 “云端” 直接跌进了 “泥坑”。
回到福清老家后,曹家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难。以前吃的是大鱼大肉,后来只能啃地瓜干、喝稀粥,有时候连地瓜干都不够吃;以前穿的是绫罗绸缎,后来只能穿打补丁的粗布衣裳,冬天连件厚棉袄都没有,冻得瑟瑟发抖。曹德旺这才明白,啥叫 “世事无常”,啥叫 “一无所有”。
更难的还在后面,他爹因为家道中落,心情不好,又常年劳累,身体越来越差,根本没法干活;他妈身体也不好,只能在家做点针线活补贴家用。家里的重担,一下就压到了年纪最小的曹德旺身上。14 岁那年,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交学费,曹德旺不得不辍学,跟着父亲一起做烟丝生意,扛起了养家的担子。
在那个年代,做烟丝生意属于 “投机倒把”,是不被允许的,风险特别大,说不定哪天就被查了,不仅赚的钱要被没收,还得挨处分。可没办法,为了活下去,爷俩只能硬着头皮干。曹德旺每天跟着父亲,背着装满烟丝的布袋,走街串巷去卖,有时候要走几十里路,脚上磨起了水泡,也只能忍着。
有一次,他们在一个小镇卖烟丝,突然遇上了 “市场管理人员”,爷俩吓得赶紧跑,烟丝撒了一地,好不容易才躲过去,回家后,他爹坐在炕上叹气,曹德旺看着父亲的白发,心里又酸又疼,可他没哭,只是默默捡起地上的烟丝,拍掉灰尘,说明天接着去卖。那些年,他被人赶过、被人骂过、被人抢过,受过不少委屈,可他从来没喊过苦、没说过放弃,因为他知道,他要是倒下了,这个家就彻底完了。
到了 1966 年,烟丝生意也做不下去了,曹德旺没气馁,又开始琢磨别的营生 —— 卖水果、修自行车、拉板车、当木工,只要能赚钱养家,啥苦活累活他都干。那些年,他尝尽了人间冷暖,见遍了世态炎凉,可也正是这些苦日子,磨出了他坚韧、果断、不服输的性子,教会了他怎么跟人打交道、怎么抓住机会,为他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后来曹德旺跟人回忆起这段日子,总是笑着说:“年轻时吃的苦,都不是白吃的。那些日子虽然难,可教会了我怎么做人、怎么做事,怎么在最难的时候撑下去。要是没有那些苦,就没有后来的我。”
三、30 岁的 “赌一把”:揣 5 万 “巨款” 接烂摊子,死磕国产汽车玻璃
转眼到了 1976 年,曹德旺已经 30 岁了。这十几年的摸爬滚打,让他从一个青涩的小伙子变成了沉稳、干练的生意人,也攒下了一笔 “巨款”——5 万块钱!别小看这 5 万,在当年,“万元户” 都是人人羡慕的 “富豪”,5 万那可是相当于现在的几百万甚至上千万,能在县城买好几套房子!
换做别人,有了这笔钱,可能就想着安稳过日子,盖个新房子,娶个媳妇,安安稳稳过一辈子。可曹德旺不这么想,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儿,总觉得自己能做更大的事,能闯出一番真正的事业。他常跟身边的人说:“人这一辈子,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小日子,得有大目标,得敢拼一把!”
就在这时候,一个机会来了 —— 当地一家乡镇玻璃厂濒临倒闭。这家玻璃厂本来是生产水表玻璃的,因为管理不善、技术落后、产品质量差,连年亏损,工人工资都发不出来,厂长急得团团转,眼看就要关厂了。这时候,有人想起了曹德旺,觉得他脑子活、会做生意,就推荐他去当玻璃厂的采购员,希望他能帮玻璃厂拉点订单、找些好货源。
曹德旺一听,心里盘算了起来:虽然玻璃厂现在是个 “烂摊子”,可玻璃是个刚需产品,只要能找到好路子,说不定能盘活。于是他没犹豫,欣然受聘,成了玻璃厂的采购员。
刚开始,曹德旺真是卯足了劲儿干。为了找好货源,他跑遍了全国十几个省份,从河北的玻璃厂到广东的建材市场,每到一个地方,都跟厂家负责人、技术员请教,了解玻璃的生产工艺、质量标准;为了拉订单,他又跑遍了周边的乡镇企业、五金商店,跟老板们谈合作,承诺保证质量、按时交货。
那时候交通不方便,去外地基本靠坐绿皮火车,有时候买不到坐票,就站十几个小时,累了就靠在车厢连接处打个盹;住的都是最便宜的小旅馆,几块钱一晚,房间里又脏又乱,蚊子还多;吃的也是最便宜的盒饭、面条,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。
可就算他这么拼,玻璃厂的情况还是没好转。水表玻璃的市场需求本来就小,加上同行竞争激烈,玻璃厂还是赚不到钱,工人怨声载道,厂长也没了信心,到了 1983 年,厂长正式提出:“这厂没法干了,关了吧!”
就在所有人都觉得玻璃厂没救了的时候,曹德旺站了出来,掷地有声地说:“厂长,这厂别关,我来接手!我有信心把它做好!”
这话一出口,所有人都惊呆了,觉得曹德旺是不是疯了 —— 一个濒临倒闭的 “烂摊子”,谁接谁赔钱,他这不是往火坑里跳吗?连他的家人都劝他:“德旺啊,你别冲动,5 万块钱是你这么多年攒下来的血汗钱,别打水漂了!”
可曹德旺有自己的想法,他早就看准了一个商机:80 年代初,中国的汽车工业开始发展,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,可汽车玻璃全靠进口,一块进口汽车玻璃要卖几千块钱,比当时一个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还高!好多车主的汽车玻璃坏了,都舍不得换,只能凑合用;还有些修理厂,因为进口玻璃太贵,生意也不好做。
曹德旺心里想:“既然进口玻璃这么贵,那咱们为啥不自己研发国产汽车玻璃?只要质量好、价格便宜,肯定有市场!” 他觉得,这家玻璃厂虽然现在不行,但有厂房、有设备、有工人,只要转型生产汽车玻璃,说不定就能起死回生。
说干就干,曹德旺押上了自己所有的积蓄 5 万块钱,还找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,凑了一笔启动资金。第一步,他要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 —— 当时国内没有生产汽车玻璃的技术和设备,他就托人联系到了芬兰的一家玻璃设备公司,花大价钱引进了一套先进的汽车玻璃生产线。
那时候去芬兰考察,可不是件容易的事,他不懂英语,就请了个翻译;不了解国外的技术标准,就天天泡在芬兰的玻璃厂里,跟技术员学习,把每一个生产环节都记在本子上,晚上回到酒店再反复琢磨。回来后,他又到处挖技术人才,从国营玻璃厂请来了退休的老技术员,还从高校招了一批学化工、机械的大学生,组成了研发团队。
研发过程可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刚开始生产出来的汽车玻璃,要么有气泡,要么强度不够,一测试就碎了,连国家的质量标准都达不到。曹德旺没气馁,跟研发团队一起住在车间里,没日没夜地调试设备、改进工艺,有时候为了一个技术难题,能连续熬好几个通宵。
有一次,为了解决玻璃气泡的问题,他跟技术员一起反复试验,调整温度、压力、原材料配比,试了几十次都没成功。有个技术员累得受不了,说:“曹总,要不咱算了吧,进口玻璃也挺好卖的,咱没必要这么折腾。” 曹德旺拍着他的肩膀说:“兄弟,咱不能一直靠进口,咱得有自己的国产玻璃,这是咱的底气!再难,咱也得坚持下去!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,1985 年,曹德旺的研发团队终于成功生产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国产汽车玻璃!这玻璃的透光率、强度、安全性,一点不比进口的差,价格却只有进口玻璃的三分之一。消息一传开,周边的汽车修理厂、汽车厂家都找上门来订货,玻璃厂的订单排到了半年后。
仅用了 4 个月,玻璃厂就赚回了所有的投入,还盈利 70 万元!这下,所有人都服了,都说:“曹德旺这小子,真是有眼光、有魄力!” 以前那些不看好他的人,也纷纷竖起了大拇指。
四、创立福耀玻璃:从 “乡镇小厂” 到 “全球巨头”,让中国玻璃走向世界
1987 年,曹德旺觉得时机成熟了,就联合 11 位股东,凑了 627 万元,成立了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。这时候的他,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只会卖水果、接烂摊子的生意人了,而是有了更大的目标 —— 让福耀玻璃走向全国,走向世界,让全世界都知道 “中国造” 的汽车玻璃有多好!
公司刚成立那会儿,困难还是不少。首先是 “信任危机”,很多汽车厂家和修理厂对国产玻璃不信任,觉得 “国产的质量不行”,宁愿花高价买进口玻璃,也不愿意用福耀的玻璃。有一次,曹德旺去一家汽车厂谈合作,负责人直接跟他说:“曹总,不是我不给你机会,是我们的客户只认进口玻璃,用你的玻璃,万一出了质量问题,我们担不起责任。”
曹德旺没生气,而是笑着说:“李总,我知道你担心质量,这样,我先给你送 100 块玻璃,你免费试用,要是质量有问题,我全额赔偿;要是没问题,你再跟我签合同,怎么样?” 对方见他这么有信心,就答应了。结果试用下来,福耀玻璃的质量一点不比进口的差,这家汽车厂就成了福耀的长期客户。
还有国外的玻璃厂商,见福耀玻璃发展得这么快,就开始搞 “打压”,联合起来降价,想把福耀玻璃挤出市场。有一次,日本一家知名玻璃厂商把价格降到了成本以下,还到处跟客户说 “福耀玻璃是劣质产品”。曹德旺知道后,一点也不慌,他跟团队说:“咱不怕他们降价,咱的成本比他们低,质量比他们好,只要咱坚持做好产品,客户肯定会选咱!” 他一边让研发团队继续优化工艺、降低成本,一边主动上门跟客户沟通,拿出检测报告、试用数据,用事实证明福耀玻璃的实力。
慢慢地,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家开始信任福耀,国内的一汽、东风、上汽,还有后来的比亚迪、吉利,都成了福耀的大客户。到了 1989 年,福耀玻璃的年利润就达到了 2000 万元,直接成了国内汽车玻璃行业的 “龙头老大”—— 以前说起汽车玻璃,大家都只认进口的,现在一提到汽车玻璃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 “福耀”!
可曹德旺没满足于只做国内市场,他心里早就盘算着把福耀玻璃卖到全世界。1995 年,他带着团队去美国考察市场,刚到美国的时候,老外根本不相信中国能生产出高质量的汽车玻璃,有些经销商甚至直接把他们拒之门外。曹德旺没气馁,他在底特律租了个小展厅,把福耀玻璃和进口玻璃放在一起,邀请当地的汽车厂商、修理厂老板来参观,还现场做抗冲击、透光率测试。
有一次,一个美国经销商指着福耀玻璃说:“你们中国的玻璃,能经得起我们美国的质量标准吗?” 曹德旺二话不说,让人拿来铁锤,对着玻璃狠狠砸了下去 —— 玻璃不仅没碎,连裂痕都没有。在场的老外都惊呆了,那个经销商当场就跟福耀签了合作协议。
就这样,福耀玻璃一点点打开了国际市场。1996 年,福耀玻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,成了中国第一家在 A 股上市的汽车玻璃企业;2005 年,福耀在美国俄亥俄州建立了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,实现了 “当地生产、当地销售”;后来又在德国、俄罗斯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建立了工厂和研发中心,全球员工超过 3 万人。
现在的福耀玻璃,已经成了全球第二大汽车玻璃供应商,全球每四辆汽车里,就有一辆用的是福耀玻璃!奔驰、宝马、奥迪、特斯拉这些国际大牌车企,都是福耀的长期客户。2023 年,福耀玻璃的营收超过 280 亿元,出口额占比超过 40%,真正把 “中国造” 的汽车玻璃卖到了全世界的每个角落。
曹德旺每次去海外工厂考察,看到车间里挂着的五星红旗,都会特别自豪地跟员工说:“咱福耀不仅是在做玻璃生意,更是在给中国争光!以前咱国家穷,连块汽车玻璃都得靠进口,现在咱能把玻璃卖到全世界,让老外都用咱中国的产品,这就是咱的骄傲!”
五、曾国藩 12 字箴言:刻在骨子里的人生信条,撑起百亿商业帝国
熟悉曹德旺的人都知道,他办公室的墙上一直挂着一幅字,上面写着 12 个大字 ——“敬胜怠,义胜欲;知其雄,守其雌”。这是曾国藩的遗训,也是曹德旺这辈子的人生信条,更是他能把福耀玻璃做大做强的 “精神密码”。
咱先唠唠前六个字 “敬胜怠,义胜欲”。“敬胜怠” 说的是啥?就是用敬畏心、认真劲儿战胜懒惰和懈怠。曹德旺这辈子,就没偷过一天懒。年轻时卖水果,凌晨三点起床,一天忙十几个小时;办玻璃厂的时候,跟工人一起吃住在车间,连过年都守在生产线旁;就算后来成了身家百亿的富豪,他还是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到公司,晚上七点才下班,几十年如一日,从来没迟到过。
有一次,公司的一条生产线出了故障,晚上十点多,曹德旺已经在家休息了,听说消息后,立马开车赶到工厂,跟技术员一起排查问题,一直忙到凌晨三点,直到生产线恢复正常才离开。第二天早上,他还是准时出现在公司的早会上,员工们都劝他休息半天,他却说:“公司这么多员工等着吃饭,生产线不能停,我哪能歇着?”
“义胜欲” 呢?就是用道义、责任战胜个人的欲望和贪念。曹德旺常说:“做生意先做人,人要是没了道义,赚再多钱也没用。” 福耀玻璃上市后,有不少人劝他搞 “多元化经营”,比如去房地产、金融行业捞一笔,可他始终没动心,一门心思做汽车玻璃。他说:“咱福耀的本分就是做玻璃,把玻璃做好、做精,就是对股东、对员工、对社会最大的负责,不能为了赚钱就忘了本。”
而且曹德旺特别有社会责任感,这些年捐出去的钱早就超过了 100 亿元。2008 年汶川地震,他捐了 2000 万元;2020 年疫情期间,他捐了 1 亿元;还在家乡福建捐建了中学、大学,设立了慈善基金,帮助贫困学生上学、困难家庭治病。有人问他:“你捐这么多钱,不心疼吗?” 他笑着说:“钱是从社会上来的,最终也要回到社会上去。一个人再有钱,要是不能帮助别人,那钱就是一堆数字,没啥意义。”
再说说后六个字 “知其雄,守其雌”。“知其雄” 就是知道自己的优势、长处,敢于拼搏、敢于争取;“守其雌” 就是懂得收敛锋芒,保持低调,待人谦和。曹德旺创业的时候,看准了汽车玻璃的商机,就押上全部身家,跟国外厂商硬碰硬,这就是 “知其雄”;可在生活里,他特别低调,不喜欢应酬,不穿名牌衣服,平时就穿几十块钱的衬衫、布鞋,吃饭也都是家常菜,跟普通老百姓没啥两样。
有一次,他去福建的一个小镇考察,中午饿了,就随便找了个小饭馆,点了一碗拌面、一份扁食,跟老板唠家常,老板都没认出他是身家百亿的 “玻璃大王”。后来有人问他:“您现在这么有钱,为啥还过得这么朴素?” 他说:“我是从苦日子过来的,知道钱来得不容易。穿得舒服、吃得开心就行,没必要搞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。”
曹德旺常跟儿子曹晖说:“这 12 个字,你要记一辈子。不管是做企业还是做人,都得照着这个来。敬胜怠,才能把事情做好;义胜欲,才能走得长远;知其雄,才能抓住机会;守其雌,才能少走弯路。” 现在,曹晖接手了福耀玻璃的部分业务,也一直照着这 12 字箴言做事,把福耀的 “匠心精神” 和 “责任担当” 传承了下去。
六、唠唠心里话:从水果小贩到玻璃大王,他的逆袭里藏着普通人的成功密码
唠完曹德旺的故事,咱心里真是又佩服又感动。这老爷子这辈子,没背景、没人脉,爹妈的家当沉了海,14 岁辍学养家,20 岁蹬着破自行车卖水果,30 岁接下濒临倒闭的玻璃厂,最后把小厂做成了全球巨头 —— 他的逆袭,不是靠运气,不是靠投机,而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,靠不服输、不放弃的韧劲,靠做人做事的本分和担当。
现在好多年轻人总说 “躺平”“摆烂”,觉得自己没机会、没资源,干不出啥大事业。可看看曹德旺,他年轻时比咱难多了:一天赚 2 块钱,干最苦最累的活,被人看不起、被人欺负,可他从来没抱怨过,从来没放弃过。他卖水果的时候,琢磨怎么讨价还价、怎么快速卖货;他当采购员的时候,琢磨怎么找好货源、怎么拉订单;他办玻璃厂的时候,琢磨怎么研发技术、怎么打开市场 —— 他的每一步,都在 “琢磨”,都在 “实干”。
咱普通人缺的,可能就是这份 “琢磨” 和 “实干”。总想着 “等机会”“靠别人”,却忘了机会是靠自己争取的,成功是靠自己干出来的。曹德旺说过:“人生就像爬山,你得一步一步往上爬,不能想着一步登天。就算摔下来,也得爬起来接着爬,总有一天能爬到山顶。”
而且曹德旺身上还有个特别难得的品质 ——“不忘初心”。他成了百亿富豪后,没忘本,没飘,还是那个朴实、真诚的福建汉子。他关心员工,福耀的员工工资在行业里一直是高水平,还建了员工宿舍、食堂、幼儿园,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;他关心社会,捐钱办学、捐钱救灾,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。他常说:“我这辈子,最自豪的不是赚了多少钱,而是帮了多少人,给社会做了多少贡献。”
咱普通人可能成不了 “玻璃大王”,但咱能学他的 “精气神”:干工作,就认真负责,别偷懒耍滑;遇困难,就咬牙坚持,别轻易放弃;做人,就本本分分,别贪小便宜;有能力了,就多帮别人,别忘乎所以。其实成功的密码,从来都不复杂,就藏在这些看似普通的道理里。
七、总结:他的故事,是给所有奋斗者的 “励志教科书”
最后咱总结一句:曹德旺的人生,就是一部最真实、最硬核的 “奋斗教科书”。从水果小贩到玻璃大王,他走过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,却也充满了力量。他告诉我们:出身普通不可怕,起点低不可怕,没钱没资源也不可怕,可怕的是没梦想、没勇气、没担当。
他的故事,不是让咱都去办企业、当老板,而是让咱明白:不管你是卖水果的、送外卖的,还是坐办公室的、搞技术的,只要你有目标、敢拼搏、能坚持、守本分,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成绩,就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命运,就一定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。
就像曹德旺说的:“做人要像玻璃一样透明、纯粹,不搞歪门邪道;做事要像玻璃一样坚固、可靠,不打折扣、不糊弄。” 希望咱们都能像曹德旺一样,带着这份 “透明” 和 “坚固”,在人生的路上踏实走、认真干,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!
家人们,你们听完曹德旺的故事,是不是也觉得特别励志?你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啥?评论区里咱接着唠,一起聊聊这 “玻璃大王” 的硬核人生!
发布于:江西省辉煌优配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